清水县白沙镇:“四个突出”推动“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近年来,清水县白沙镇坚持以“党建引领、支部带动、群众参与”为抓手,积极推进“四百”活动,有力有效促进主题党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推动全镇中心工作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突出党建赋能,产业发展谱新章。开春以来,白沙镇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抢抓农时,强化指导调度,大力开展春耕生产工作。
一是着眼龙头定位,食用菌产业多点开花。积极发挥食用菌龙头乡镇优势,成立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按照“三园九点满庭院”的发展思路,全力抓好大棚菌棒悬挂、大田地摆木耳种植区建设和菌棒摆放工作。当前,全镇3个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木耳393万棒、滑子菇90万棒、平菇40万棒,预计收入2019万元,14村种植大田地摆木耳42万棒,预计收入126万元,带动228户农户种植庭院地摆木耳8万棒,预计收入24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增收“双轮驱动”。二是紧盯产业建设,夯实产业链条根基。由党委班子成员担任“产业链长”,对各村相关产业牵头负责,定期到村督查产业备耕、种植和管理情况,督促各村抢抓农时墒情,加快推进全镇1264亩金银花田间管理、4518亩中药材和5638亩汉麻种植、2810亩万寿菊和2500亩大豆玉米铺膜工作。三是加强农技培训,提升产业管理质效。今年以来,白沙镇邀请县农技站、县果品中心等单位专家,组织开展食用菌、冬小麦、冬油菜、万寿菊、大豆玉米种植和金银花综合管理技术培训班6场次,参训的产业种植大户和农户200余人,农技人员通过“理论讲解+实地演示+现场答疑”的方式,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操作性和科学性,为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突出为民办事,志愿服务暖民心。白沙镇结合“四百”主题活动开展,注重发挥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作用,着力为群众办成了一批实事、解决了一批困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群众。一是聚焦敲门服务,常态化走访问需。建立农户常态化走访机制,根据农户家庭状况和实际困难,将农户分为特困户、重点户、一般户,由包村领导、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定期对农户“敲门”走访,全面掌握农户户情民意、急难愁盼、需求建议等情况,并组织志愿者为农户提供打扫院落卫生、理发等志愿服务,开展抵制高额彩礼、用电用气安全、农用技术等宣传,切实把“群众找我”转变为“我找群众”,做到全覆盖联系走访、全方位为民服务。二是聚焦平安建设,创稳护安促和谐。白沙镇常态化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走村入户,全面排摸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情感纠纷、财产纠纷等隐患,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同步建立排查台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各类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通过灵活运用矛盾排查化解“四步法”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7条。三是聚焦游客服务,提升乡村旅游体验。今年以来,白沙镇依托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吸引了众多县内外游客,为在文旅热潮中做好服务保障,白沙镇通过“党员带头+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的形式,推出“爱心小导游”等5个志愿服务项目,在旅游打卡点,志愿者们为游客提供路线咨询、旅游景点介绍、车辆停放指引、游览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切实解决游客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突出面貌改善,和美乡村添新景。白沙镇以打造“宜居宜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暨镇域中心村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治乱添景建机制,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风貌。一是专班推进,攻坚重点任务。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白沙镇人居环境暨镇域中心村整治工作小组,下设2个专班,倒排工期,组织召开小组会议6次,积极与沿街商铺和住户沟通,协调解决巷道硬化、道牙停车等疑难问题5个。二是党群联动,凝聚共建合力。由20名党员组建“环境整治先锋队”,精心划分8个党员责任区,广泛动员村民和志愿者100余人投身参与中心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形成“群众跟着党员干”的生动局面。通过“党员示范引领+群众主动参与”模式,在白沙村整修街道行道树4公里,栽植丁香200余株,打造金银花种植点1处12亩。深入挖掘清朝名将郭相忠“饮马泉”的历史典故,完善打造丁香老泉小节点,新建六角凉亭1座、铺设步道300米、修建文化长廊和拴马桩,实现治乱成景。三是多元共治,强化长效管护。研究制定《白沙镇关于规范镇区主街道停车秩序的公告》,规范辖区内车辆停放,对乱停乱放,堵塞通道的行为积极劝导确保道路畅通。将环境整治、村庄管理纳入村规民约,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宣传活动,引导商户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中心村整治工作中,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突出移风易俗,治理效能再提升。白沙镇创新推行 “4383” 工作法,积极动员党员和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实践中,在全镇形成了“树立新风尚、摒弃旧习俗”的浓厚氛围。一是发挥“四会”作用。修订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积极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村民议事会组织村民对整治村内存在的陈规陋习建言献策、道德评议会选树移风易俗模范和道德模范、禁毒禁赌会开展普法宣传和矛盾化解,让村民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摒弃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二是推行“三项”治理。深化“三治融合”工作机制,将遵守村规民约、抵制高额彩礼等纳入文明积分范畴,将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到日常普法、矛盾化解、司法调解全过程,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等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参与文明新风培育。三是实施“八字”倡议。倡导喜事新办“刷”新风,丧事简办“俭”示范,文明祭祀“全”覆盖,崇尚科学“反”迷信,注重家风“传”美德,邻里和谐“多”帮忙,低碳生活“领”风尚,公筷公勺“助”健康,通过倡议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旧习俗、植入新风尚。四是执行“三项”规制。将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等理念纳入各村的村规民约,镇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履约。落实人居环境“门前三包”机制,与全镇沿街商铺和企业签订责任书,自觉承担乡村环境责任,切实提升街容乡貌。认真执行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婚丧事宜“承诺、报告、备案”制度,签订拒绝高额彩礼承诺书,使移风易俗有章可依、依章而行。
下一步,白沙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与文明实践融合,重点在治理创新、服务优化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探索更多符合村情镇情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深化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做优做精志愿服务,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让群众获得感更足、安全感更高、幸福感更强。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