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行业信息 处站动态 农牧推广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企业之窗 农资购销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三农资讯 >> 浏览文章

保面积稳产量

2022年03月24日 甘肃经济日报 庄俊康 字体:

——甘肃打响粮食丰收保卫战

2022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确保今年粮播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40亿斤以上,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贯彻落实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农业农村厅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任务包抓督导工作动员会,安排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力量压到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全力抓好任务落实,确保打赢夺取粮食丰收这场硬仗。

“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现在耕地里不能栽树,要种粮食”。眼下,春耕生产在即,在宁县良平镇贾家村,村民贾世贤叫上亲戚朋友,对自家耕地里的3亩多油松进行了清退。贾世贤说,都挖了好几天了,把这些苗木清理掉,准备种点玉米。

同样,在宁县米桥镇安子村,不少占用耕地的苗木已被清空。

“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生追责”。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出最严厉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省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真正让“良田”回归“粮田”。

“保障粮播面积和产量比产业扶贫工作任务更重要、更艰巨”。3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的2022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第一轮包抓督导工作会议上,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介绍说,今年继续采取与市州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的办法,压紧压实地方粮食生产责任,全力稳定小麦、玉米种植,在扩大马铃薯和大豆种植的基础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万亩,确保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81.2万亩,积极扩大春小麦播种面积,确保新增30万亩。

据了解,省农业农村厅包抓督导干部将深入基层督导各地耕地保护政策落实,耕地用途管控,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乡到村到地块,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提升地力藏粮于地

春暖花开,大地刚刚解冻,全省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又如火如荼展开。

走进陇中,昔日的陡坡地、扁担田,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变成了一片片平整开阔的山地梯田,蔚为壮观。

站在安定区西巩驿镇南河村山梁上,南河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银山指着眼前新建成的高标准梯田边比画边介绍,如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面宽度确保在10米以上,打破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变成“一户一台地”,实现了马铃薯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2019年以来,安定区采取“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办法,打破乡镇、村社、原地埂界线,对山坡地、撂荒地、中低产梯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增加粮食产量。

同样,走进河西地区,在高标准农业的带动下,这里大力推行“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一户一块田”经营新格局,为土地适度集中培育家庭农场,土地集中流转实行机械化耕种和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管作铁介绍说,我们在建设高标准农业的同时,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着力配套建设节水、节肥增效明显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近年来,我省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31.1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为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200万吨提供了坚实支撑。

李旺泽介绍,今年我省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盐碱地开发利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和“一企一基地”等经验模式,高质量完成全年3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质量是耕地的“芯片”。近年来,我省创新探索出了“改”“培”“保”“快”四大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年推广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使全省耕地质量稳中有升,土壤肥力逐步提高。全面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面积稳定在5400万亩以上,“十三五”时期,通过耕地质量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的带动,我省耕地质量实现稳中有增。提高了0.5个等级,相等于增加了500万亩耕地产能,为粮食产量突破1200万吨大关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省下达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6亿元,通过深松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种地养地”措施,实现“藏粮于地”。

集成技术藏粮于技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之一,2003年我省成功总结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开辟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径。全省旱作农业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用35%的面积贡献了65%的粮食产量。

如今,我省又在旱作农业区寻求新的粮食增产技术。

“引水上山、旱地变良田,水肥一体、产量翻番”。去年4月,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现场推进会在安定区召开,与会代表来到鲁家沟镇将台村千亩马铃薯旱作区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看到,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引水施工场面,一面是一颗颗种薯刚刚播种下地。

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崔增团向观摩团介绍,针对我省中东部旱作山区水资源短缺,靠天吃饭的问题,省上在抓点示范工作中,紧密结合高标准梯田建设、撂荒地整治,引水上山,在旱作农业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李旺泽现场点评,引水上山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我们在去年鲁家沟旱作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探索,现在洮河水通了,怎么在山区高标准农田上利用好洮河水,让其发挥最大效用,就要探索引水上山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改变干旱山区农业缺水的发展瓶颈,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去年7月份,我省多地出现高温少雨天气,致使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出现严重旱情。但是将台村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里马铃薯郁郁葱葱,长势旺盛。

安定区农技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十月份收获时节进行测产,将台村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种植的马铃薯平均亩产2735公斤,对比大田里亩产560公斤增产2175公斤,增产近四倍。

水肥一体化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一号推广技术,我省最早推广应用在河西高效经济作物上,如今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区试验成功,这里将变成甘肃的新粮仓。

如今,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应用到了河西春小麦种植上。省耕保总站和永昌县农技中心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让春小麦产量增加30%,受到当地农民欢迎,尤其是在新建高标准农田上应用该技术当年就能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另外,我省在小麦上选用抗旱、抗病、抗倒伏、穗大粒多的优质品种;玉米选用抗旱、耐密、中晚熟、高产优质品种。积极推广高产创建项目,凉州区玉米攻关田最高亩产1285公斤,创造了我省玉米高产纪录,安定区马铃薯攻关田鲜薯最高亩产达到4560公斤,这些技术的推广成为了粮食增产的基石。

今年,我省将大力开展以马铃薯、玉米、小麦、大豆、油料等粮油作物抓点示范为主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加强高产、抗旱、抗病品种及绿色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以农业机械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健全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群众落实各项增产措施,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建立一批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藏粮于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编辑:庞小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